上周去社区博物馆参观,玻璃柜里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子突然勾住了我的目光。缸子侧面印着"劳动最光荣"的红字,边缘磕出了好几处小坑,标签上写着"1978年,居民张桂英家的生活用品"。看着它,我忽然想起奶奶家那个总用来腌咸菜的旧缸子——原来,那些被我们随手塞进储藏室的老物件,都是藏着时光密码的"生活化石"。
一把木梳藏着多少头发丝的故事?
展厅拐角的展柜里,摆着一把黄杨木梳,梳齿间还卡着几根灰白的头发。讲解员说这是从老宅横梁上发现的,距今快百年了。"以前的人梳头讲究'千遍梳发,头不白',这把梳子的包浆,得是几十年天天摩挲才养出来的。"
我伸手比了比梳齿的间距,比现在的塑料梳子宽不少。讲解员笑着说:"那时候女子多留长发,宽齿梳不容易扯断头发。你看这梳背的弧度,刚好贴合手心,老一辈做物件,总把'顺手'藏在细节里。"忽然想起姥姥的那把牛角梳,每次用之前都要在掌心捂热,说"凉梳子伤头皮"——原来这些代代相传的小习惯,早被老物件悄悄记了下来。
粮票上的"衣食住行经济学"
在"票证时代"展区,整面墙的玻璃框里整齐排列着各种粮票:半斤的、一斤的,印着稻田图案的全国粮票,还有印着本地塔楼的地方粮票。旁边的说明牌写着:"1955-1993年,我国实行计划供应制度,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粮食定量14-28斤。"
"我小时候带粮票去供销社打酱油,少一分都买不成。"站在旁边的大爷指着一张绿色粮票说,"那时候买布要布票,买糖要糖票,连买块肥皂都得凭票。"他突然指着一张"工业券"笑了:"想攒钱买辆自行车?得先攒够30张工业券,那可是全家省吃俭用大半年才能凑齐的。"
原来这些巴掌大的纸片,不仅记录着物资短缺的岁月,更藏着老一辈"一分钱掰成两半花"的生活智慧。就像讲解员说的:"现在年轻人扫码支付觉得方便,可当年一张粮票,就是一家人过日子的'硬通货'。"
旧收音机里的"声音宇宙"
最热闹的是"家电记忆"区。一台外壳泛黄的"红灯牌"收音机正播放着《东方红》,旋钮转起来"咔嗒咔嗒"响,像在跟人打招呼。旁边围了几个小朋友,好奇地问:"这里面没人,声音从哪儿跑出来的?"
"这可是当年的'奢侈品'。"管理员是位退休教师,他说1970年代谁家有台收音机,街坊邻居都会来串门。"我家那台,每天傍晚准时播放评书《岳飞传》,院里小孩搬着小马扎排排坐,比现在看动画片还入迷。"他指着收音机背后的电线:"那时候信号不好,得接根铁丝当天线,刮风下雨就听不清,急得我们直拍机壳。"
看着小朋友们围着老式黑白电视、双缸洗衣机叽叽喳喳,忽然明白:这些被时代淘汰的旧物件,其实是打通代际的"时光隧道"。就像那台收音机,虽然播不出短视频,却能让我们听见爷爷奶奶年轻时的"流行金曲"。
离开展馆时,夕阳正照在门廊的玻璃窗上,把"社区博物馆"几个字映得暖暖的。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"博物馆":妈妈的第一台缝纫机,爸爸攒钱买的第一台电脑,甚至我们上学时用过的旧书包。这些物件可能锈了、坏了,却记得我们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。
就像那位退休教师说的:"老物件不用说话,却比任何教科书都清楚——日子是怎么越过越甜的。"下次整理储藏室时,不妨慢一点,说不定就能在落灰的角落里,摸到时光留下的温度呢。
作者:宓王佳莹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

扫码下载APP
科普中国APP
科普中国
科普中国